因而,笔者就是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尝试性探究,以为更为全面地理解中国先秦法家思想的渊源提供另一个开放性的视角。
从中国人民大学竖立孔子铜像、成立孔子研究院、向世人正式承诺编纂《儒藏》后海内外各界的热烈反应,以及社会上渐如燎原之势的儿童颂读传统经典活动,我们都有理由相信,人们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态度会向积极的方向改变,人们对于儒学、儒教的态度也会向积极的方向改变。同时,学术界、宗教界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学术研究和积极荐言,通过与政府部门的互动,使更多的人认识到一个区别于制度化宗教的体制化宗教,对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的积极作用。
例如康有为,他积极发起成立孔教会,创办《孔教学会杂志》,并着力争取孔教成为国教,重新使儒家成为制度化儒家。评价作为中国文化圣人的孔子,从当代文化建设的视域出发,在认识上也可以有新的结论。更好的发问方式似应为:儒家究竟是儒学还是儒教? 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对任何一方的非排它性肯定要比对任何一方的排它性肯定要圆融得多,即说是儒家是儒学或说儒家是儒教都可以有充足的理由,但说儒家只是儒学而不是儒教,或者说儒家只是儒教而不是儒学,则难度要大得多,问题要大得大。此外,还有学者试图恢复儒家政治儒学的传统[⑩],这样在使儒学成建制地参与政治制度设计的同时是否也使儒家文化可以获得体制化甚至制度化生存?或在初衷或在想象的效果上也未必没有此种意味。儒教研究的课题应当关注现代人生存中的精神焦虑,关注人在社会、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牵涉,关注人生的信念支柱、人的终极关切、人的精神生命质量的提升,总之,儒教在面对外王带来的种种心灵的问题而寻求内圣之路。
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基本满足以后,需要有一个精神寄托。这涉及到价值判断问题,比较复杂,此中种种,不加详论。《略谈〈周易〉数理问题》,《中国文化论衡》2016年第1期(创刊号),涂可国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事实上,从观念层级的生成的维度看,情是前存在者、前主体性的生活存在层级的观念,而性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念建构。[31]见《老子》第十四章,,《老子道德经注》本,《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957年版。然而塗之人也皆有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具,然则其可以为禹明矣。它以作为生活情感的仁爱情感为大本大源,以注生我经的诠释视域和诠释方法,重建了儒家的形上学变易本体论和形下学中国正义论,并落实到现代政治哲学的建构国民政治儒学。
冯友兰先生境界说的四种境界,其实就是观念的三个层级当中的两个层级。[44]见《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泰伯》,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本。
这就是说,时间及其结构是从无物无间的当下释放出来的:过去←—当下—→未来。[25]参见黄玉顺:《为科学奠基——中国古代科学的现象学考察》,见《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例如: 海德格尔在这个基本问题上其实是自相矛盾的:一方面,存在是先行于任何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的结构超出一切存在者之外,超出存在者的一切存在者状态上的可能规定性之外[5],那么,存在当然也是先行于此在(Dasien)的,因为此在是一种存在者[6]。汉语古已有之的词语儒教之教并非宗教的概念,而是教化的概念。
一切存在者——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观念皆源于生活感悟。[33] 这种变易,其实是对生活之流的一种领悟,《周易》谓之生或生生,即生生之谓易[34]。[4]参见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见《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第32-34页。3、形而下存在者层级的伦理学建构:中国正义论 所谓形下学,即关于形而下存在者的理论。
帝国儒学的形下学,最重要的内容就是一套政治伦理学,其核心无疑是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在这个问题上,荀子的思想是最明确的,他说:凡以知,人之性也。
所以,并不是过去决定了现在、现在决定了未来,而是当下决定了过去和未来。当然,也有人采取第三种选择,即探索儒学本身的现代化。
1、观念层级之间的奠基关系 奠基的概念是由康德首先明确提出的,胡塞尔首次给出了一个形式化的定义,海德格尔深化了这个概念。我曾经分析过:科学与哲学赖以成立的四大预设信念——实在性、运动性、规律性(或因果性)、可知性,其实分别源于生活领悟——存在的领悟、流行(streaming)的领悟、天命的领悟、领悟的领悟。例如《周易》大传那样的理性信仰,后来在宋明理学中得到发扬光大,其信仰对象并不是任何神性的形而上者,而是作为理性形而上者的天理。其实,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儒学的上述困境基于对儒学的一种认识,即儒家哲学就是形上→形下的二级观念架构。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哲学》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孔子怎样解构道德——儒家道德哲学纲要》,《学术界》2015年第11期。
[44]这就是说,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社会规范及其制度,否则就无以立足。这种情是主体性存在者的情感,即正面的或负面的道德情感。
不易是说永恒不变的道理就是变易本身。生活儒学也有儒家形上学的现代化版本,那就是变易本体论[21],下文再论。
当代政治哲学则出现了一种倾向,即试图斩断两者之间的这种奠基关系。不少朋友以为存在是一个西化的外来词。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8期转载。而注这样的活动,原是生活的一种样式,即从属于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而终究归属于生活。这种仁爱情感有两个方面:差等之爱和一体之仁。儒家哲学亦然,例如程朱理学以唯一绝对的天理来说明众多相对的万物何以可能,即其所谓理一分殊。
有些朋友觉得生活儒学的代表作《爱与思》许多地方不像哲学,其实是因为他们不理解:生活感悟的言说方式,不是哲理的语言,而是诗性的语言。现代社会亦然,法治(rule of law)就是一种典型表现。
[13]参见黄玉顺、安靖如:《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的对话》,《齐鲁学刊》2017年第4期即将刊出。要追求现代化,就必须抛弃儒学。
[11] 参见黄玉顺:《生活儒学关键词语之诠释与翻译》,《现代哲学》2012年第1期。然而,一切物、一切存在者、一切道理皆源于此,即不过是生活领悟的存在者化而已。
这是主观的历史,还是客观的历史? 2、中国社会的历史分期 生活儒学重新处理了中国历史的分期问题,即按基本生活方式的转换,分为三大历史形态,中间有两次社会大转型: (1)宗族生活方式下的王权封建社会:夏商西周 A.第一次社会大转型:春秋战国 (3)家族生活方式下的皇权专制社会:自秦朝至清朝 B.第二次社会大转型:近现当代 (5)市民生活方式下的民权平等社会[57] 3、儒学的历史分期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就是思想观念的转型。[45]在这个意义上,任何礼都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26]参见黄玉顺:《爱与思——生活儒学的观念》,第四讲境界的观念,第129-165页。《儒家自由主义对新儒教的批判》,《东岳论丛》2017年第6期。
[3]这8本著作是:《面向生活本身的儒学——黄玉顺生活儒学自选集》(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儒家的自由观念及其人性论基础——与西方自由主义的比较》(郭萍、黄玉顺合作),《四川大学学报》2015年第4期。
《儒家思想与当代生活——生活儒学论集》(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在公共领域,正义原则(义)拒绝差等之爱(恩)。
[55] (三)生活儒学的历史观 生活儒学首先解构了客观的历史观,但这并不意味着认同主观的历史观,而是要解构而重建主观-客观、主体-客体这样的观念架构。但生活儒学的诠释方法既不仅仅是传统的训诂学,也不是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的现象学的哲学诠释学(die philosophische Hermeneutik),而是自己的生活诠释学。